IFF官方礼品背后故事:金利来”七褶领带”惊艳国际金融论坛年会

近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和国际金融论坛(IFF)联合主办的”国际金融论坛20周年全球年会”在广州南沙新落成的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举行。来自50多个国家的政要、国际金融机构的负责人、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等近千位嘉宾,共同围绕当前世界及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并达成了多项共识。

在本次全球年会上,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相关议题受到了外界关注。为向全球嘉宾多维度展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成果和活力,大会今年特设了一系列特色体验,包括首次启用以广州市花”木棉花”为设计灵感的大湾区标志性工程”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举办会议,同时还邀请创立于中国香港、有超过55年历史的商务正装品牌金利来作为大会商务形象合作伙伴,以”殿堂级”产品七褶领带和丝巾领带联合打造年会官方定制礼品。

IFF代表、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祝宪(左)向金利来代表、副总裁叶木甦(右)授予证书

IFF代表、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祝宪(左)向金利来代表、副总裁叶木甦(右)授予证书

高质量品牌代表金利来向世界展示中国服装质造魅力

国际金融论坛方面表示,本次全球年会选择中国商务正装领先品牌金利来作为大会”商务形象合作伙伴”。金利来于1968 年创立于中国香港,1984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作为一个逾55年历史的中国品牌,金利来坚持匠心工艺持续守正创新,以科技研发助力高质量发展,多年来不断向世界传递中国商务正装的魅力,是中国高质量品牌的代表。

国际金融论坛还进一步透露,此次联手金利来打造”国际金融论坛20周年全球年会官方定制礼品”,将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功男士提供专属体验,为全球与会嘉宾带来更高端商务穿搭选择的同时,传递高品质且富有中国特色的商务正装文化体验。

据介绍,作为大会官方定制礼品之一的七褶领带,最早源自十九世纪阿斯科特领巾,工艺难度大,讲究对面料手工折叠工艺的巧妙运用,被称为”人类双手能制作的最好领带”,是全球高端男士商务正装的标杆性配饰。

上世纪80年代,金利来将七褶领带纯手工制作技术带回国内并加以改良,将其打造为国内至今为数不多的坚持纯手工制作的领带。每条金利来七褶领带都使用了较常规多两倍的顶级丝绸面料,从背后打开后宛如”展开的翅膀”,灵动而不失庄重。在国际金融论坛20周年全球年会上,七褶领带作为大湾区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成果展示之一,让不少与会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IFF与金利来联合打造大会"官方定制礼品"七褶领带

IFF与金利来联合打造大会”官方定制礼品”七褶领带

IFF与金利来联合打造大会"官方定制礼品"七褶领带

IFF与金利来联合打造大会”官方定制礼品”七褶领带

“从我父亲曾宪梓博士创立金利来第一天开始,我们就以‘勤俭诚信’为价值观坚持以质量为首。七褶领带凝聚了金利来55年匠心工艺,也是我们企业价值观的直观体现。”金利来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曾智明表示,”我们亲身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及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建设,也见证了在大湾区一体化建设下,这里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有活力。我们很高兴能通过这次大会,携手国际金融论坛向世界展示大湾区服装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活力与成果,向全球传递中国高品质商务正装的品牌魅力。”

以专利技术驱动业务创新    打造高质量核心竞争力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质量强国”、”科技强国”战略,中国经济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也为服装企业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

曾智明认为:”国家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全方位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觉得技术领先、‘高质量’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投入科技研发修炼品质内功将在未来竞争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据了解,近年金利来正围绕”高品质正装”核心赛道,持续加大知识产权布局,以自研技术驱动业务创新。金利来方面表示,目前公司已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超70项专利权,包括6项发明专利、44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和22项外观发明专利。记者注意到,今年8月到现在不到三个月时间,金利来获得的专利权已增加近10项。其中免烫技术”3D立体免烫服装制造研发和运用”获得2023中国服装行业科技进步优秀奖。

目前国家正鼓励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和转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企业活跃于市场一线,因在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上有强大活力而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据介绍,近年金利来正不断探索将航天航空、先进材料等跨行业高科技加快应用到传统服装行业,帮助精尖技术加速市场转化。

“金利来的成长受益于国家快速崛起的背景,一直以来我们深刻感受到国家强,则质量必须强。”曾智明表示,”现在全国正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金利来将充分发挥作为企业的优势,积极理解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同时紧抓大湾区战略一体化机遇,参与到国家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中。”

    分享到:

MEDIA/视频

SPONSOR/赞助商

spot_img

TRENDING/热门

三年5000亿营收,湖北将实施六大行动发展纺织服装产业

纺织服装产业是湖北传统支柱产业,是民生基础产业、时尚消费产业、国际比较优势产业,也是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中10个营收要过5000亿元的产业之一。 10月17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推进‘链长+链主+链创’机制 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介绍湖北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链相关情况。数据显示,2022年,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拥有规上企业1651家,实现营业收入3358.6亿元,位居全国第5位,比2021年前进1位,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为6.7%,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主要产品纱、布的产量分别为342.5万吨、51.36亿米,均居全国第3位。以“三链”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高地,是推动湖北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任务清单2023年以来,湖北深入实施“链长+链主+链创”工作机制,统筹谋划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将现代纺织服装列为9条新兴特色产业链之一,加快推动转型升级。通过“三链”融合,创新机制,由分管副省长担任产业链链长,领衔推进;爱帝集团、华纺供应链公司等作为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中纺联、武汉纺织大学等单位作为链创机构,科研支撑。同时,湖北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出台《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简称《方案》),明确了未来三年全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在发展目标上,《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规上纺织服装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其中,棉纺织业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服装服饰业营业收入达1500亿元,产业用纺织品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方案》已明确未来三年,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工作举措。一是招商引资汇智行动。制定招商地图,实施精准招商。重点支持荆州、黄冈等对口江浙的印染和化纤,襄阳等对口江苏的家纺,十堰、仙桃、天门、荆门、孝感等对口广东的服装,阳新、云梦等对口福建的皮草、制鞋,开展精准招商。二是空间布局优化行动。打造江汉平原“一大产业集群”,武汉“一个龙头”,孝感、襄阳“两个千亿市”,荆州、黄冈“两大印染基地化纤基地”,聚力发展15个以上“块状经济”的“11223N”地区产业布局,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协同发力。三是供给链体系重塑行动。以华纺供应链公司为重点,建设供应链平台,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实现互惠共享。以黄陂区为主阵地建设中国服装商贸名城,在荆州建设化纤及针织面料交易市场,在潜江建设纺织服装面辅料物流市场,将仙桃建成国内最大的产业用纺织品国际交易市场。四是汉派服装重振行动。将武汉建设成服装创意设计策源地、营销展示平台和品牌服装企业总部聚集地。在武汉周边市县布局发展时尚女装、商务男装、婴童装、户外服等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城名镇,打造优势产能集聚区,支撑汉派服装提质扩容。定期举办中国服装大会、汉正街时装节、武汉时装周等时尚活动;定期举办汉派服装品牌发布推广会,树立一批汉派服装品牌标杆。五是技改焕新行动。用三年时间实施1000项纺织服装重大技改项目,遴选100项省级示范项目,带动湖北省纺织服装行业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六是技术创新驱动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龙头企业提升研发能力,建设一批公共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当前,供应链对促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作用愈加凸显。树立供应链思维,大力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是发展壮大湖北纺织服装产业的思想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湖北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构建“互生、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格局,湖北以华纺供应链公司为重点,建设供应链平台,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实现互惠共享。华纺链致力于以湖北为核心,在全国、全球范围内开展纺织服装产业相关业务,承担着打造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链主”企业的重要责任,为湖北纺织服装供应链提供补链、强链、延链支持,促进全省纺织服装高质量发展。湖北华纺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志平介绍,目前华纺链重点围绕智能交易、数字工厂、智慧供应链三个方面开展服务。智能交易方面,不断加深对湖北各地市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现状及难点的感知,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结合当地产业特质针对性开展相关业务。数字工厂方面,持续发力做好传统工厂智能化数字系统的升级改造,探索数字化场景的创新运用,提升企业数据平台化实时管理水平。智慧供应链方面,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融资解决方案,并基于不同企业的业务场景,推出供应链产品,助力企业提升融资效率,实现业务有效运转;与中纺联检、国家纺织面料馆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建设成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武汉)与国家纺织面料馆武汉分馆,致力于成为华中地区最高标准的纺织服装检测基地,厚植延链补链力度。与此同时,以推动湖北品牌发展为信念,打造有影响力的湖北品牌驰名形象为目标,华纺链还推动设计师合作业务落地,提升“汉派服装”设计创意能力等。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将“科技、时尚、绿色”确定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对此,《方案》提出,要实施技术创新行动,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围绕高性能纤维、功能性纤维等新材料加强研发攻关与产业化应用,推动延链强链,打造未来纺织产业创新的策源地,建设未来纺织产业的先行区。 来源:长江商报、 纺道1707

如何借由一场「东方潮SHOW」,抢先洞察龙年穿搭新风潮?

当下潮流文化能够保持极强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穿搭趋势的不断更迭与交替风靡。

兰精纤维鉴别系统确保兰精™ FR 阻燃纤维在防 护服领域的可追溯性

全球领先的木质特种纤维生产商兰精集团的兰精纤维鉴别系统现已可鉴别及追溯兰精™ FR 阻燃纤维,满 足防护服领域对材料透明化和可追溯性日益增长的需求。系统可在任何生产阶段鉴别兰精™ FR 阻燃纤维,确保 防护服拥有出色可靠的可追溯性和质量保证。兰精还致力于持续减少碳排放,确保由莫代尔纤维制成的兰精™ FR 阻燃防护服达到责任生产流程的标准。另外,零碳兰精™ FR 阻燃纤维经 ClimatePartner 认证,也可满足行 业日益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兰精防护服和工装事业部全球商务总监 Oliver Spöcker 表示:“随着行业合作伙伴和消费者对供应链透明度的需 求不断增长,兰精纤维鉴别系统等技术变得尤其重要,能够确保防护服中所使用的兰精™ FR 阻燃纤维的真实性。 由于材料可追溯性和供应链透明度将逐渐成为公共和私人采购流程的基本要求,这项技术对满足当前行业的需求 而言日益重要。兰精在 FR 阻燃纤维生产领域拥有超过...

上海时装周|流光交错间邂逅创见之美

当传统工艺遇到法式浪漫,唯美的故事便在童话的氛围中娓娓道来,在作品的气韵中,感受与四季交感的关联。

时尚纺织服装如何走出“智造”新路?

舒普智能发布服装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申洲国际在展会现场大秀“智能制造”转型成果;瑞晟智能进军数字孪生领域,逐步形成智能吊挂、智能立库、RGV等纺织服装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闭环……在2023宁波时尚节暨第27届宁波国际服装节上,宁波企业动作频频,释放我市纺织服装企业加快自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强烈信号。 智能吊挂系统已在不少宁波时尚纺织服装企业落地。 一条倒逼的“智造”之路 为何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开启“智能制造”转型之路? 这背后是“直播+电商”的倒逼以及消费模式的转变。 2016年,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开始探索“直播+电商”新模式,到了2020年,直播电商GMV(商品交易总额)已突破1万亿元,今年更是有望突破4万亿元。 直播电商的兴起、物流体系的完善,让中国消费者“所见即所得”的时间差进一步缩短。 在直播电商行业“狂奔”的同时,消费升级让消费者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改变,意味着产品供给必须随之调整。 自动化设备让时尚纺织服装企业生产更加便捷。 在宁波市服装协会秘书长毛屹华看来,相较于过去服装企业提前半年规划产品款式,再进行大规模生产、备货、销售的传统模式,如今,服装企业的生产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服装企业接到的订单,大多是按照小批量的服装先上架,然后根据市场反馈再追加返单的模式,将一件衣服从设计到上架的时间大大缩短。 这种多批量、小数量、快交付的服装生产模式,在行业内被称为“小单快反”。 “服装款式增多,服装面料从颜色到材质也变得更加丰富。当这一切变化传导到生产环节时,企业批量生产的难度不断加大。”毛屹华说,对于服装生产企业来说,纺织服装的生产涉及排版、制版、裁剪、车缝、后道、检验等多个步骤,“如果还是依靠传统的手工打菲和人工统计,不光效率低下,而且极易出错,这就会带来工厂产能不平衡、订单延误等后果”。 加上人工成本的不断增长,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不少企业“活下去”的必修课。 宁波需要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完成生产方式的变革。 一颗不断探索的决心 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1号馆内,申洲国际今年带着智能工厂的转型成果亮相宁波时尚节。 申洲国际智能工厂负责人谢志聪介绍,随着“小单快反”生产模式渐成主流,时尚纺织服装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已迫在眉睫。 怎么转?谢志聪的答卷是,因地制宜,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方案。 以申洲国际为例,该企业自2015年起,便开始进行大规模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从点到线、由线及面,以分批推进的方式,企业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智造之路。 “如果将时尚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分成缝制前、缝制中、缝制后三个重要环节,中小企业可先行关注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技术相对成熟的缝制前以及缝制后的环节。”谢志聪说,比如通过立体仓库的建设,提高企业包装运输的效率;更新自动裁床等自动化设备,降低人工成本等。 纺织服装产业是宁波未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之一。 “宁波智能制造起步较早,一批龙头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已走在前列。”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但与龙头企业相比,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仍有待提升。 不久前,宁波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其中,服装产业是宁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之一。 “宁波应引导年营收在4亿元以下的规上企业‘应改尽改’,引导规下企业‘愿改尽改’。通过先试点,再打造样本,最后全面推广的模式,让智能制造的‘春风’加速吹向纺织服装领域里的中小企业。”在市智专委主任陈炳荣看来,宁波要统筹推进相关试点工作,准确把握宁波“1+1+N+X”数智化改造基本框架,促进中小企业数智化改造试点工程服务总包商、云服务总包商以及咨询培训服务总包商的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总包商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