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大会在江苏阜宁召开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管理变革、效率提升、科技创新、产业模式进化的重要手段。

11月17日,2023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大会在江苏阜宁召开。凝聚多方智慧,整合行业不同资源,与会嘉宾共同研讨数智化解决方案,分享优秀企业案例,探寻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桂梅,阜宁县阜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海东、副书记曹恒永,中产协青年企业家联盟理事长卢壮凌等领导嘉宾,以及自行业协会、高校、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重点企业的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中产协副会长季建兵主持。

“智造”之力推动产业变革

经过40多年的发展,阜宁地标产业——环保滤料产业已形成全国集聚程度最高、产业链条最全、市场份额最大、创新创牌最强、技术装备最好、载体平台最优的独特优势,享有“阜宁滤料甲天下”的美誉。

阜宁县阜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海东在致辞时表示,阜宁滤料产业拥有行业内仅有的“志荣”“森源”“蓝宇”3个中国驰名商标。被授予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产业园区、中国环保滤料产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集群、国家火炬阜宁环保滤料特色产业基地等称号,是全国唯一的中国环保滤料名镇,已形成“买滤料到阜宁”的品牌效应。面对智能制造、智改数转的时代浪潮,阜宁正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全力向千亿级环保装备智能制造和智能运维方向迈进。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在致辞中指出,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开始,新一代智能制造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将推动形成这次工业革命的高潮,重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产业用纺织品作为纺织行业重要组成部分,在智能制造系统和全产业链智能融合方面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独特的应用模式。对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未来的智能制造工作,李陵申提出四点意见:第一,要加速提升行业智能制造核心关键软硬件技术。第二,大力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第三,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第四,加强行业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榜样力量引领数字化改造

阜宁环保滤料产业园是阜宁滤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体,园区高度重视数字化建设和智能化改造,2018年加入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5年间在园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企业数字化改造、滤料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和骨干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方面取得了优秀业绩。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桂梅共同为园区授牌,授予阜宁环保滤料产业园“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园区”称号,阜宁县阜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海东接受牌匾。

智能制造的实施,需要行业骨干企业的探索和先行先试,其示范作用对于行业大规模数字化改造具有重要的意义。2023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行业内开展新一轮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征集。本次会议上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优秀场景和解决方案优秀供应商名单。

2023年度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 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企业名称按拼音排序)

2023年度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 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企业名称按拼音排序)

2023年度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 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优秀供应商

(企业名称按拼音排序)

与会领导为上述获奖企业进行了授牌。

主题分享掀起“智变”热潮

随着产品及技术发展的持续深入,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赋能正引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及上下游相关产业链在生产方式、业态模式及产业价值链等方面不断拓展。此次会议的主题报告环节从不同维度帮助产业用纺织品企业智慧升级,以全方位柔性化的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攻克生产瓶颈。

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武作《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和未来展望》的主题报告。机织、针织、非织等织造工序是纺织全产业链的重要组成,工业用经编和医卫用非织造产品市场规模近万亿元。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迫切需要生产线向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王荣武重点介绍了纺纱自动化应用成效、机织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集成与示范应用、色织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集成与示范应用、经编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集成与示范应用,非织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集成与示范应用等智能织造应用场景和成效。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家辰作《未来传统制造业中机器人应用及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马家辰重点介绍了世界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当前正处于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特点在于网络智能化、虚实融合,要求企业实现全链条精益经营,满足更严苛的制造周期的同时更快将产品推向市场,构建端到端的全面解决方案。这一阶段基于数字化的智能智造转型,需要用标准语言,才能更好地实现智能产品、智能工厂、智能物流。

湖南中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朱栗波带来了《研发创新助力智造新发展》的主题报告。朱栗波表示,中南智造坚持“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内核”“以智能制造标准为引领”的两大抓手,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内核,构建一个智能制造创新驱动体系。在非织造布领域,相关智能智造系统包括:胎基布、土工布自动下卷系统,自 动 淀 粉 投 料、助 剂 配 料 系 统,布匹自动检验系统,高分子卷材自动下卷系统,自动物流包装及调度管理追溯系统等。

宁波银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刚作《织布过程在线检测应用探讨》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布匹织造检测检测设备的引入带来的管理问题大于技术问题。主要问题包括车间管理层积极性不高,检测标准有一定的主观性。检测设备不够智能,不能简单学习后准确判定所有疵点。过程控制难度大于结果控制。布匹织造在线智能检测系统可有效降低挡车工、验布工的劳动强度和技能要求,亦可有效缓解招工难问题,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在保证产品质量标准稳定的同时,降低产品质量冗余。实现产品质量问题溯源。

江苏蓝天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长杨森带来了《推进环保滤料智能制造建设,强化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主题报告。杨森认为,智能制造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在于,让研发更迅速、让生产更灵活、让品质更卓越、让运营更有效。报告重点介绍了基于产品、市场、管理、生产的核心体系,以及企业在可视化管理、数字孪生工厂、设备管理、人效提升优化、智能质量管理、生产能效管控等方面的积极实践。

江苏恒辉安防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兼技术经理谷志旗作《恒尚智能工厂介绍》的主题报告。恒辉致力于提供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聚焦擅长的行业、领域和工艺,自主研发自动化生产线及相关配套建设、各类自动化非标设备、智能化、数字化设备等。公司逐步实现了跨行业发展,提供“智改数转”相关软硬件设备与技术服务。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从端到端的全流程梳理,以实现符合公司战略规划的“智改数转”落地,物料流、信息流、价值流全面打通,解决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瓶颈与痛点,推进企业智能化运营管理。

杭州诺邦无纺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部部长梁高忠带来了《诺邦智能工厂建设分享》的主题报告。诺邦无纺积极推进“未来工厂”体系建设,以智能化生产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以信息化为载体,着力于提升制造能力,形成全域数字化生态组织。全面提升工厂调度效率,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实现生产技术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构建诺邦未来工厂。项目全面实施后,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44.71%,产品研发周期下降了40%,万元产值能耗下降4.17%,产品一次性合格率提升9.52%。

实施智能制造提升行业先进制造能力是一项长期系统工作,此次会议为未来行业的智能制造工作提供行动方向、解决方案和学习案例,见证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产业用用纺织品企业掀起的“智变”热潮。

    分享到:

MEDIA/视频

SPONSOR/赞助商

spot_img

TRENDING/热门

供需精准对接,合作高效达成|中国(盛泽)服装产业链对接订货会圆满举行

10月18日,中国(盛泽)服装产业链供需对接订货会在江苏吴江盛泽镇顺利召开。36家企业的52位代表及100余家 [...]

2023“宁波工艺美术发展论坛——乡村非遗与创新”论坛在甬召开

10月19日至21日,2023宁波时尚节于在宁波盛大开幕。 本次时尚节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宁波市人民政府、中国服装协会、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主办。 20日,作为2023年宁波时尚节暨27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分论坛之一,“宁波工艺美术发展论坛——乡村非遗与创新”也在宁波财经学院顺利举行,该论坛亦是宁波市“社科团体学术季”、宁波研究生学术节专家报告会分会场之一,由宁波时尚节暨宁波国际服装节组委会、宁波财经学院主办,宁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宁波工艺美术发展研究基地、视觉传达设计省级名师网络工作室(虚拟教研室)、宁波财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联合承办,得到了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 如何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乡村非遗与创新”,探讨如何赓续历史文脉、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共论“宁波工艺美术”发展,深研“宁波非遗文化”未来,提出了一些新认识新领悟新举措,展示了学者们深耕地域文化、厚植乡土情怀最新的研究进展、最前沿的学术思想与实践经验,以期推动乡村非遗的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新贡献。 宁波财经学院副校长许锁迪、宁波市经信局工会副主席张文忠作开场致辞。许锁迪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提到“深耕地域文化、厚植乡土情怀,推动乡村非遗的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新贡献”。张文忠提到“共同推进宁波工艺美术事业的健康、有序、繁荣发展,为我市工美行业的继承、创新、发展作贡献”。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施俊天教授在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报告中,通过一些成功案例,分享了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化紧密相连,佐证了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我们应充分挖掘非遗文化资源,用于乡村振兴,将非遗文化与乡村产业融合,同时提出一些非遗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方法。 浙江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宁波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郑行科简要介绍了宁波工艺美术的滥觞与当下发展概况。他认为,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掀开了宁波工艺美术光辉灿烂的一页。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宁波工艺美术产业基础夯实有力,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宁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和社会效益,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国际形象。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宁波财经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王家锋作了题为“木头的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报告。他以中华文明的图腾是华夏的象征为导言,讲述了中国传统图案中的各类木制雕刻精彩故事,阐述了新时代人们如何利用木制艺术作品创造高品质美好新生活。 在主题讲座后,几位与会专家和企业家、师生代表展开研讨对话,对“工艺美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乡村非遗文化创新实践”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分享观点和经验。 据了解,作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示范高校,宁波财经学院多年来积极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协同创新,面向地方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打造高水平学科平台,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同时,该校积极投身国家和地方文化建设,利用学科优势,长期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提升了学校美誉度。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宁波市工艺美术可持续发展现实困境找到了更多的切入点和解决方案。 【邓玉娟】

2023年首届四川户外纺织服装时尚生活节在蓉启幕

户外新生活,轻纺新动能。

六大行动壮大湖北纺织服装产业

纺织服装产业是湖北的传统支柱产业、民生基础产业、时尚消费产业、国际比较优势产业。湖北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将实施招商引资汇智、优化空间布局等六大行动,培育壮大纺织服装产业。 招商引资汇智   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随着沿海加快产业转移,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迎来重要机遇。湖北省积极谋划建设园区载体,组织精准招商。方案提出,紧盯服装、印染、化纤及长丝织物、针织等市场空间大和本省本地发展不足的重点细分领域,引导地方政府聚焦产业优势特色,谋划建设重点园区,提升承接能力,加强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和新业态引进,推动湖北省纺织服装产业提档升级。江苏、浙江的印染和化纤,江苏的家纺,浙江、山东的针织,广东的服装,福建的皮草、制鞋,都将是湖北省精准招商对象。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湖北省将加强产业与人才同步招引,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在用工、技能培训、返乡创业、技能型人才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吸引沿海产业人才来鄂发展和工人回流。依托湖北科教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纺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校企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完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健全企业内部培训与社会化再教育体系,加快解决人才紧缺问题。 优化空间布局   推动产业集聚增效依托现有资源禀赋优势,湖北省将着力打造“一大产业集群、一个龙头、两个千亿市、两大印染基地、三大化纤基地、N个块状经济”的差异竞争、错位发展“11223N”地区产业布局。一大产业集群。以江汉平原及周边区域为重点,依托襄阳、荆州、荆门、孝感、仙桃、天门等地纺织行业原料生产与织造能力优势,打造一个国内先进、 具有国际影响力、产业规模3000亿元以上的国家级先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一个龙头。将武汉建成全省品牌企业总部基地和全国未来纺织产业基地、全省纺织服装产业“大脑”,中部纺织服装交易中心、营销展示中心、创意设计中心、研发创新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发挥龙头引领作用。两个千亿市。聚焦现有产业优势,深化强链延链,推动孝感服装、制线、皮草等产业发展壮大,建成中国服装制造名城;推动襄阳棉纺织、化纤、家纺等产业提档升级,建强中国织造名城,建成两个产值超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大市。两大印染基地。支持荆州以棉印染及针织纱线染色为主,壮大现有纺织印染产业基地规模,到2025年年印染15万吨纱、10亿米布;支持黄冈以化纤印染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新建鄂东绿色印染产业基地,到2025年年印染高档面料达到10亿米。三大化纤基地。支持荆州、黄冈、襄阳立足高端,在合规园区围绕细分领域发展纤维产业。N个块状经济。引导市、县、镇优化产业结构,聚力发展特色块状经济,实现差异化与集聚式发展。 重塑供应链体系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很重要的一环是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发挥供应链的优势。 方案提出,建设供应链平台,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以华纺链公司为重点,强化技术赋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汇集原材料供应、创意创新、招商引资、数字营销等上下游资源的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到2025年平台交易额突破500亿元。支持企业建设集线上直播推广、线下展示体验、个性定制、柔性制造于一体的数字化营销系统,推动营销平台与加工制造能力高效联动。 建设专业服务市场,支撑产业链融合发展。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纺织工业原材料交易市场,引导企业用好期货市场,提高棉花等原材料供应渠道和供应成本的稳定性;对标国内专业市场,支持汉口北市场等做大做强,打造湖北省纺织品服装集散地;加快推进建设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武汉)、国家纺织面料馆武汉分馆,提升时尚发布与展示营销等配套能力水平。以黄陂区为主阵地建设中国服装商贸名城,在荆州建设化纤及针织面料交易市场,在潜江建设纺织服装面辅料物流市场,将仙桃建成国内最大的产业用纺织品国际交易市场。 发展直播新业态,构筑产业后发优势。引导全省本土服装品牌企业积极对接淘宝、京东、唯品会等大型电商平台和抖音等大型直播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直播带货”等营销新业态,推动服装制造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 重振汉派服装   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 汉派服装,一度与“粤派”“杭派”齐名,三分天下。新形势下,汉派服装该如何发展? 方案提出,汇聚优势特色资源,推进汉派服装提质扩容。鼓励国内外知名服装企业在汉集聚发展,将武汉建设成服装创意设计策源地、营销展示平台和品牌服装企业总部聚集地;在武汉周边市县布局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城名镇,打造优势产能集聚区,支撑汉派服装提质扩容。推动荆楚传统文化与时尚艺术融合发展,加强汉绣、土家织锦、黄梅挑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引导企业植根荆楚文化进行品牌创意和产品设计,丰富汉派服装湖北文化内涵。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汉派服装领军品牌。支持爱帝、红人、猫人、美尔雅等企业发展壮大,增强智能制造能力、营销快反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品牌塑造能力,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通过定期举办时尚活动,提升汉派服装品牌影响力。 强化创意设计,提升汉派服装竞争力。依托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和龙头企业,提升湖北省创意设计能力。加强数字技术运用,推进云创意体系建设,引进众包设计、云设计、交互设计等新型设计模式,依托华纺链公司等推动纺织服装领域数字化设计平台、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打造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平台,将武汉建设成为现代化服装时尚创意大都市,推动汉派服装向时尚化、高端化发展。

5万元金奖出炉 | 第二十届中国(大朗)毛织服装设计大赛圆满结束

17组入围作品精彩亮相,将毛织服装的魅力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