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artec®首次亮相上海国际功能性纺织品展览会

美利肯集团旗下全球顶尖创新和可持续面料品牌Polartec®于2023年10月16-17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的2023 FUNCTIONAL TEXTILES SHANGHAI BY PERFORMANCE DAYS上海国际功能性纺织品展览会上精彩亮相。这是Polartec®首次参加该展会,标志着 Polartec® 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重视。

上海国际功能性纺织品展览会汇聚全球顶尖中高端功能性面料品牌,主打环保可持续和科技创新,与Polartec®长期秉持的理念不谋而合。此次展会上,Polartec®不仅带来全线全场景高科技功能性面料,更是全球重磅首推含环保可持续Biolon™植物基尼龙的功能性面料,即对其两个经典产品线Polartec® Power Shield™ 和 Power Stretch™ Pro进行升级,引入Biolon™植物基尼龙纤维和膜,为功能性面料的可持续性设定了新标准,使本就是业内最佳的产品更上一层楼,再次彰显了其引领行业的创新能力和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也为行业树立了全新的标杆。

Polartec®:科技创新与环保可持续齐头并进

Polartec®自1981年发明抓绒面料(synthetic fleece)以来,一直备受国际市场欢迎。通过多年不懈的创新研发,Polartec®目前是全球市场上为数不多能够提供全场景、所有分层解决方案的面料供应商。其产品线能为分层穿衣系统layering system提供基础贴身层、保暖层、防护层所有应用,涵盖轻薄透气、排汗干爽、保暖隔热、全天候防护、防火和经久耐用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日常、运动、户外、工装、家居等领域。

Polartec®母公司美利肯一直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视为核心经营理念,是全球首批实现经认证的科学净零目标的50家企业之一。Polartec®一直坚持环保工程Eco-engineering理念,30年来不断改进材料和工艺,用行动实践环保可持续发展。Polartec®于1993年发明回收材料制成的抓绒面料,迄今已经回收再利用了超过20亿个废旧塑料瓶;目前Polartec®全系产品已经改良配方,消除所有全氟/多氟烷基物质即PFAS;推出降低绒类产品微塑料脱落比例的解决方案,保护海洋环境;摒弃银离子材料,改用薄荷油提取物作为抗菌除臭剂。

本次Polartec®全球首推的Biolon™是一种可再生、非转基因的植物基尼龙,相比目前市场上的再生尼龙产品,更接近原生尼龙66,并且碳足迹比后者低50%。目前Polartec® Power Shield™和Power Stretch™ Pro产品线已经升级配方,使用Biolon™植物基尼龙占纤维和膜尼龙总量的近50%,从而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对环境更加友善。

Polartec®持续耕耘,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广体育强国政策,积极承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激发了中国消费者尝试不同体育和户外运动的热情。国内市场对体育和户外运动品类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整个行业带来积极的外部推动力量。

Polartec®副总裁兼总经理Eric Yung表示: “Polartec®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亚洲尤其中国市场对于Polartec®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们对中国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希望通过本次展会在中国市场进一步推广 Polartec® 卓越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和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

    分享到:

MEDIA/视频

SPONSOR/赞助商

spot_img

TRENDING/热门

全民冰雪季|乘“冬”风,吹热冰雪经济

全民冰雪季活动活动曝光超2亿,整体报名参与商家爆发系数175%,商城和搜索场景GMV环比增长8.7PT。

“金革·昕程”2023瑆晟新品发布会|2023KQFW(秋季)秀场直击

对时尚实用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环保理念的深度理解

时尚赋能 品牌赋新 | “盛泽织造”品牌建设发布秀惊艳亮相

核心提示:今天(10月18日)晚上,“盛泽织造”品牌建设发布秀在潜龙渠公园举行,感受绚丽秀演舞动绸都夜色,感受 [...]

百年巨匠携手阿迪达斯走进百位大师风采特展

北京2023年9月29日 /美通社/ -- 9月28日,《百年巨匠 百年史诗——百位大师风采特展》在国家博物馆 [...]

“中国职业装看宁波”!这个千亿级赛道,宁波如何发力?

“宁波职业装要告别单一的生产制造模式,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10月18日,在2023中国职业装产业大会上,来自中国服装协会、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协会、高校院所的专家集聚一堂,为职业装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职业装被誉为“行走的活名片”。中小学生的校服、医护人员的白大褂、金融人士的西装……都是职业装的典型案例。如今的职业装品类,早已不限于传统的西装、衬衫、劳动服,而是延伸至冲锋衣、夹克衫、羽绒服等多个领域,萌生出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 经过多年发展,职业装已成为宁波时尚霓裳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职业装正加速转型升级,为中国服装产业贡献重要力量。 职业装是一门“好生意”吗? 在不少人眼中,职业装似乎是一个传统行业。殊不知,随着消费需求迭代升级,职业装的市场规模正不断扩容,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为广大中国服装企业提供了一片能“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稳固“蓝海”。 “尽管我们成立不到3年,但目前我们的职业装几乎每年以翻倍的速度成长。”宁波博洋职业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忠岩告诉记者,眼下职业装的主力消费群体逐步向追求个性的“90后”“00后”过渡,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将文化“植入”到职业装设计中,为行业带来无限的商机。 比如,客户会要求职业装生产商,针对不同的区域特点、企业文化进行微调。南方地区的职业装一般较为紧身,北方地区的职业装则较为宽松;同样是金融机构,国有银行的职业装一般较为保守,商业银行的则更为时尚。 职业装市场的蓬勃发展,同样体现在杉杉品牌运营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据上。2022年,该企业职业装板块同比猛增30%。杉杉品牌运营总经理骆叶飞说,“我们通过面料和工艺创新,实现职业装的多元场景自如切换——不仅职场能穿,日常生活中也能穿。” 中国服装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职业装年营收已超过2000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3800亿元。 为何职业装能成为一门好生意? “在我看来,职业装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塑造。”宁波市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毛屹华告诉记者,如今,一个成功的企业或品牌,往往更加追求规范和统一,而员工的着装往往是企业形象最直观的体现。职业装不仅是一件服饰,更代表了一种职业的精神内涵。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壮大,越来越多企业愿借助职业装传递“文化名片”,相关市场规模自然“水涨船高”。 中国职业装大会为何落地宁波? 百年来,宁波“红帮裁缝”从三江口起步,在中国近代服装史上留下“宁波装,妆天下”的美誉。如今,宁波连续两年举办中国职业装产业大会,有望借此契机展示在该领域的“江湖地位”,擦亮“中国职业装看宁波”的名片。 在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看来,职业装产业是科技创新力、文化创造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宁波是中国现代意义上服装产业的先行地,在全国的服装产业版图中举足轻重,发展职业装产业大有可为。雄厚的产业基础,正是大会落地宁波的理由。 一组数据印证宁波在中国职业装行业的硬核实力——中国职业装十大领军企业中,雅戈尔集团赫然在列;中国职业装50强企业中,宁波独占7席。会上,雅戈尔集团、罗蒙集团、杉杉品牌运营、博洋服饰、爱伊美服装、培罗成集团、洛兹服饰等7家企业,被评为中国职业装创新发展基地成员单位。 更有一批宁波服装企业争相掘金这片“蓝海”。金鸟服饰、博洋职业装、凯信服饰、松永制衣等企业均是近年来职业装的新生力量;马骑顿(MQD)、春芽子等童装品牌也开始转变思路,进军校服市场。 “当前,中国的服装产业正朝着科技、绿色、时尚方向发展。宁波有‘红帮裁缝’和近代服装产业基地的金字招牌,要成为国内服装产业一流城市,打造东方滨海时尚之都,职业装将是重要的突破口。”中国服装协会顾问、宁波市政府咨询委委员陈国强表示。 陈国强告诉记者,宁波与中国服装协会联合举办中国职业装大会,旨在让大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职业装产业平台,并依托“会、展、赛”的资源赋能宁波服装产业生态,如获得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项“金顶奖”的“大咖”,已确定在宁波落地“金顶会”,提升宁波服装设计水平。 如何擦亮“中国职业装看宁波”的名片?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现在的职业装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宁波企业使出“十八般武艺”,为中国职业装产业探索绿色化、时尚化、智能化的转型之路。 作为中国职业装的领军企业,雅戈尔集团在2018年就打造了5G智能制衣工厂,实现不同工艺要求产品的“混流”生产,使生产效率提升25%以上,批量订单生产周期减少30%。公司的柔性生产能力,为独家定制小批量、个性化的多功能职业装奠定“数智”基础。 “我们工厂的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更有自带红外线光敏系统的3D量体设备,能快速采集人体形态特征,实现‘量体裁衣、私人定制’。我们还采用环保、可降解材料和节能减排技术,如推出汉麻类产品,提升职业装的绿色制造水平。”雅戈尔服装控股有限公司团购部总经理助理张波告诉记者,去年雅戈尔职业装的体量已接近6亿元,智能制造立下汗马功劳。 陈大鹏认为,宁波企业需要告别单一的生产制造模式,通过材料、功能、设计的创新,联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加快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同时,固优势、补短板,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比如,是否能联动象山的针织企业,设计出更多针织类的职业装产品;是否能紧密结合AIGC的快速发展,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否能搭上“国潮”涌现的快车,设计承载中国历史文化的时尚职业装…… 陈国强建议,宁波要发挥港口优势,加强与意大利佛罗伦萨、韩国大邱等友好城市的协作,由政府、协会、高校等机构携手共同打造中国纺织服装产学研合作的“双循环”基地,并不断提升产业信息化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记者 殷聪 严瑾